巴州采取措施让培养选拔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经得起考验
2013-05-17 昆仑网 若羌县
巴州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年轻干部作为加强民族团结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,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,突出“六个注重”,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,培养选拔经得起群众、舆论、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。 注重工作谋划、形成良好氛围。州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,把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纳入全州干部工作的总体规划,统一选拔、统一培养、择优使用。州委组织部结合实际,制定实施了全州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规划。全州各级组织、统战、民宗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,以促进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,紧紧抓住“选、育、管、用”四个环节,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队伍建设,在全州形成了领导重视、层层落实、齐抓共管的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工作格局。 注重教育培训、着眼能力提升。着眼于提高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理论素质和业务本领,本着“缺什么,补什么”和“多形式、多渠道、多层次”培训的原则,积极举办各类理论学习班、进修班和研讨班,鼓励和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参加学历培训、岗位培训,形成了以州、县市委党校为龙头,州直、县直成人技术学校为阵地,乡镇党校为基础的干部培训网络。2010年以来,全州举办各类培训班217期,培训少数民族年轻干部19353人次,其中党政干部2857人次,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17人次,专业技术人员3409人次。选派63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到大连理工大学、河北农业大学等区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,进一步开阔视野,拓宽思路,增长才干。 注重后备发展、实现优中选优。按照“一手抓配备,一手抓后备”的工作思路,全面实施“421”后备干部培养工程。结合干部培训、干部挂职、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,将表现突出的年轻少数民族干部及时纳入后备干部队伍;结合日常干部考察、领导班子换届、届中考察、年度考核,及时把那些群众公认、德才兼备的年轻少数民族干部补充进后备干部队伍。同时在后备干部中推行不良行为反向测评、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办法,实行动态管理,使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始终做到使用一批、培养一批、储备一批。 注重实践锻炼、增强基层经验。采取上派、外派、下派挂职等形式,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锻炼的力度。把那些有发展潜力,但长期在基层工作、经历比较单一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选派到上级机关挂职学习,提高宏观决策和管理能力。把有培养前途、但缺乏基层经验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分期分批、有计划地选派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,丰富实践经验,提高处理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能力。同时,将安排他们参与“急、难、重”的工作任务,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,达到全方位培养的目标。乡镇换届结束会,在全州部署开展了“驻村调研办实事”专题活动,先后选派117名新进班子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到村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活动,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。 注重选拔使用、树立正确导向。坚持“四化”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,把思想政治素质好、工作能力强、实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。坚持做到“五个优先”,即:班子换届时,优先选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;职位空缺时,优先充实少数民族年轻干部;班子调整时,优先配备少数民族年轻干部;机构改革时,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年轻干部;公开招考、竞争上岗和招录公务员时,优先录用少数民族年轻干部。近年来,全州有71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。在2011年的乡镇换届中,全州共有348名少数民族年轻干部进入乡镇党委班子。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,促进民族团结、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 注重日常管理、力促健康成长。加强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的日常管理,对已经任职的领导干部,坚持不定期追踪考察和不定期谈话,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、生活中存在的问题,并及时给予提醒,有效促进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。在少数民族年轻干部思想上有情绪,工作受到挫折时,组织人事部门主动找他们谈心,将一些不良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。2010年以来,州、县组织部门约谈少数民族干部472人次。同时,鼓励他们大胆创新、大胆实践,创造性开展工作,对成绩突出、干部群众公认、自身形象好的优秀少数民族年轻干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。
[责任编辑:若羌县]
|
|